近日,廣州互聯網法院通報了一起因為“刷臉”引發(fā)的糾紛,一女子因“被刷臉”莫名背上萬元貸款,法院以銀行未能舉證證明是王女士本人“刷臉”申辦借記卡并申請貸款為由,判決駁回銀行的全部訴訟請求。(據8月23日廣州日報報道)
明明沒有自己去辦理,也沒有刷臉,卻莫名申辦了借記卡賬戶,還欠下了一萬余元貸款,還被告上法庭,王女士的遭遇堪稱“奇幻”,也讓很多人心慌慌,大家難免在心里嘀咕:這是怎么發(fā)生的?會不會發(fā)生在我身上,如果發(fā)生在我身上,該怎么辦?畢竟,王女士只是被貸了1萬余元,但是這個涉及個人財產安全,本應嚴密無縫的安全系統(tǒng),一旦打開缺口,會造成什么樣的損失,是不堪設想的。
梳理整個事件,整個安全鏈條上,有太多“掉鏈子”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在這筆借款之前,王女士的身份證曾經遺失過,雖然已向公安機關報警并辦理了掛失手續(xù),但無法杜絕被盜用的可能。而銀行在審批貸款的過程中,雖然形式上對采用人臉識別、手機驗證碼等不同方式對客戶身份進行了核驗,但由于身份證和本人就對不上號,手機號也不是王女士本人持有,簽名筆跡鑒定也確定了不是王女士本人簽的,也就是說,這根本就驗證了個寂寞。
所以,法院的判決完全是以事實為依據,以法律為準繩,有效地維護了個人用戶的合法權益,更是通過典型案例說理釋法,認定了銀行自己審核不嚴,就自己承擔法律后果,對于今后解決類似的糾紛都有示范意義。某種程度上來說,銀行不僅沒道理對王女士提起訴訟,更應該承擔由于自身審核不嚴而給用戶帶來麻煩的相關責任。
這件事雖然有“刷臉”的環(huán)節(jié),也容易引發(fā)大家對于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的擔憂,但事情的癥結其實并不僅僅在于人臉識別,而是整個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體系,存在太多漏洞和缺口。
首先就是老生常談的,身份證掛失后仍可以使用的問題。我國現行二代身份證,一旦遺失,即便是去公安部門掛失了,也只能在法律上證明,丟失了的身份證所辦理的任何事務,與本人無關。但身份證中的電子芯片,仍然可以識別,信息卻依然可用。所以,一旦銀行等相關機構核驗不力,就可能發(fā)生被盜刷,被貸款,被買保險等種種危害個人財產安全的事情。
而親筆簽字也好,人臉識別也好,本來都是用來“打補丁”的措施,結果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,這才是問題癥結所在。很多業(yè)務,之所以要求本人持身份證辦理,就是為了比對照片,確保人證合一,如果連這么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到,搞那么花哨高級的“人臉識別”,還增加了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因保護不當而泄露的風險,到底意義何在呢?
所謂“濫用”,就是胡亂或過度地使用,用了卻不用好、走形式、惹麻煩,就是實打實的濫用。在身份證掛失仍可使用這一技術問題普遍解決之前,無論是出于自身資金安全考慮,還是為了保護用戶合法權益,金融機構都應該在交叉核驗的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遵循“最少、必要”的原則,嚴格依法辦事,擔起責任長點心。
新聞發(fā)布平臺 |科極網 |環(huán)球周刊網 |新商報網 |中國商界網 |互聯快報網 |萬能百科 |薄荷網 |資訊_時尚網 |連州財經網 |劇情啦 |5元服裝包郵 |中華網河南 |網購省錢平臺 |海淘返利 |太平洋裝修網 |勵普網校 |九十三度白茶網 |商標注冊 |專利申請 |啟哈號 |速挖投訴平臺 |深度財經網 |深圳熱線 |財報網 |財報網 |財報網 |咕嚕財經 |太原熱線 |電路維修 |防水補漏 |水管維修 |墻面翻修 |舊房維修 |參考經濟網 |中原網視臺 |財經產業(yè)網 |全球經濟網 |消費導報網 |外貿網 |重播網 |國際財經網 |星島中文網 |上甲期貨社區(qū) |品牌推廣 |imtoken下載 |imtoken |名律網 |項目大全 |整形資訊 |整形新聞 |美麗網 |佳人網 |稅法網 |法務網 |法律服務 |法律咨詢 |尼達尼布翻譯 |媒體采購網
中國資本網 版權所有
Copyright © 2011-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. 聯系網站:55 16 53 8 @qq.com